|
|
机械取栓与动脉内溶栓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 |
高立志① |
①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
|
Effect of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Combined with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
GAO Lizhi |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Third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Jiamusi Central Hospital, Jiamusi 154002, China |
|
摘要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MT)联合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估其相较于单纯MT的优越性。方法:纳入2021年2月—2022年2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收治的100例符合血管内治疗指征的AI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采取静脉溶栓,观察组采取MT联合IAT。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后即刻、治疗后3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2b级占比,治疗前后NIHSS、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即刻、治疗后3周mTICI≥2b级占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IS患者实施MT联合IAT效果确切,可提高mTICI≥2b级占比,改善神经功能、生存质量。
|
|
关键词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溶栓,
机械取栓,
神经功能
|
收稿日期: 2024-11-15
|
[1] |
徐珊珊① 曲凯① 曹镇洋① 聂鑫① 申冬①.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9): 19-22. |
[2] |
陈龙雯① 刘丹① 陈骏轩②.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7): 27-31. |
[3] |
邹贝雯①. 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对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呼吸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7): 11-15. |
[4] |
王旭男①.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就诊救治中采用护理角色定位模式护理干预的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5): 77-80. |
[5] |
刘良① 刘权①. 通督调神针法联合扶正活血汤加减治疗对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3): 120-124. |
[6] |
陈超① 郭远海① 刘满昌① 邓科① 马毅①.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1): 72-76. |
[7] |
魏守元① 彭明友① 刘龙生①. 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术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0): 20-23. |
[8] |
柳凤华① 熊丹② 龙小容②. 基于4C理论的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9): 72-76. |
[9] |
李思柔① 平甜潇② 廖伟伟②. 脑安胶囊联合丁苯酞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8): 24-27. |
[10] |
孙霄①. 复方脑肽节苷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6): 43-47. |
[11] |
张超凡① 乐文鹏① 张光明① 洪欣① 万晨浩①. 3D-ASL联合T2FLAIR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6): 152-156. |
[12] |
汤池① 高斌① 王文雅①. 清脑通脉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5): 119-124. |
[13] |
郭翠萍① 付丽琴② 叶锦华②. 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清hs-CRP、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3): 36-40. |
[14] |
徐凤云① 王志平② 王文彬①.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冠心病伴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3): 53-57. |
[15] |
金玲① 周昊①. 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双抗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2): 131-13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