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BCT和六维床比较分析两种固定方式在子宫颈癌术后放疗中的摆位误差*
肖春晖① 邱梅英① 李静文① 卢辛辛① 李文欲①
①赣州市妇幼保健院肿瘤科 江西 赣州 341000
Contrastive Analysis the Positioning Errors of Two Fixed Methods in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Cervical Cancer Based on CBCT and Six-dimensional Bed
XIAO Chunhui, QIU Meiying, LI Jingwen, LU Xinxin, LI Wenyu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Oncology, Ganzhou Women and Childen's Health Care Hospital, Ganzhou 341000, China
摘要 目的:比较分析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六维床的两种体位固定方式(热塑膜固定和负压真空垫固定)在子宫颈癌术后放疗中的摆位误差及对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外放边界的影响,以优化体位固定方案,提高放疗精准度。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2月在赣州市妇幼保健院肿瘤科接受子宫颈癌术后放疗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采用热塑膜固定)和对照组(52例,采用负压真空垫固定)。所有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使用CBCT扫描获取体位信息,并结合六维床进行摆位误差校正。分别于第1、6、11、16、21次放疗时记录患者在X(前后方向)、Y(左右方向)、Z(头脚方向)三个平移方向和RX(俯仰角)、RY(翻滚角)、RZ(偏航角)三个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并比较校正前后的误差变化。同时,评估两种固定方式对CTV外放边界的影响。结果:校正前,试验组在X、Y、Z三个平移方向的初始摆位误差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RX、RY、RZ三个旋转方向的误差虽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校正后,试验组在X、Y、Z三个平移方向的摆位误差仍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校正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旋转方向上,两组校正后的摆位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的校正幅度仍小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在X、Y、Z方向的摆位误差减少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在平移方向上,试验组患者的外放边界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因外放边界缩小(X、Y、Z方向)与直肠V40、膀胱Dmean减少均呈显著正相关(P <0.05)。结论:热塑膜固定结合CBCT和六维床在子宫颈癌术后放疗中能够更有效地减少摆位误差,缩小CTV外放边界,提高放疗的精准度。
关键词 :
子宫颈癌 ,
术后放疗 ,
摆位误差 ,
锥形束CT ,
六维床 ,
热塑膜固定 ,
负压真空垫固定
收稿日期: 2025-04-03
基金资助: *基金项目:赣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2022-2-110)
[1]
舒环通① 耿海涛① 苏跃① 李绵利①. 晚期子宫颈癌免疫治疗的现状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3): 180-185.
[2]
徐惠① 徐利本① 吴立广① 龙璐璐①. 腹主动脉旁预防延伸野放疗联合同步化疗对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 51-56.
[3]
陈金燕① 朱爱华① 程丽红①. 子宫颈癌患者HR-HPV感染及其亚型分布情况分析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 126-129.
[4]
夏琴琴① 石玲② 梅耀国③. 揿针疗法联合参麦注射液提高晚期子宫颈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9): 43-47.
[5]
赵文龙① 刘攀① 朱彤① 刘景杰①. X射线容积成像引导不同配准方式下胸部肿瘤放疗摆位误差分析*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4): 146-151.
[6]
由艳秋① 刁志宏① 曹步清① 谢泷宽① 马贞丽① 唐芳玫① 李福军②. 熊果酸-法尼基焦磷酸合酶交联纳米粒对子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36): 152-157.
[7]
谢妙玲①. 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对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认知水平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35): 83-87.
[8]
纪贤芬①. 针刺疗法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对子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34): 24-28.
[9]
纪贤芬①. 西黄胶囊联合生大黄对子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30): 25-28.
[10]
余娟彩① 陶欣慧① 林丽娜①. 子宫颈癌根治术后继发会阴淋巴水肿患者运动恐惧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30): 166-171.
[11]
葛坤①② 尹格平② 段升艳②. 术前两种新辅助化疗方式对晚期子宫颈癌的疗效评估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2): 27-31.
[12]
孙冰① 刘玮萱② 张慧勤① 汤井娇① 钱卫卫③ 王磊①. 术前SII、PNI对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18): 148-152.
[13]
林佳① 王丹丹① 林庆纯① 陈斌① 庄梅生①.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顺铂同步放疗治疗晚期子宫颈癌的临床效果*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35): 10-14.
[14]
邱美珍① 王婧① 张明珠①. 子宫颈癌患者后装放疗所致阴道放射性损伤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30): 167-171.
[15]
吴彩娟① 陶欣慧① 陈雪清① 刘玲①.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对子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3, 20(28): 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