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例瓣膜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颜孙昂① 
					 
															
					①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in 308 Patients with Valvular Heart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YAN Sun’ang 
					 
															
						First-author's address: Quanzhou First Hospital, Fujian Province, Quanzhou 362000, China    
									
				
				
					
						
							
								
									
										
											
                        					 
												
													
													    
													    	
									 
								 
								
																										
													    
													    		                            						                            																	    摘要  目的:探究308例瓣膜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08例瓣膜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观察其临床资料,经预防干预治疗后随访1年,记录其是否发生脑卒中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08例瓣膜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中多为女性,占64.61%(199/308),55岁及以上占69.16%(213/308),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分别占5.52%(17/308)、4.22%(13/308)、4.55%(14/308),其中87.99%(271/308)的患者以持续性心房颤动为主,88.96%(274/308)的患者存在左心房增大,6.82%(21/308)的患者有左心耳或心脏附壁血栓。经预防干预治疗后随访1年,出血10例(3.75%),包括牙龈、皮肤出血;出现脑卒中35例(13.1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高血压、糖尿病、持续性心房颤动、左心耳或心脏附壁血栓是影响瓣膜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瓣膜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率较高,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类型、左心耳或心脏附壁血栓是其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
																																																																瓣膜性心脏病 , 
																																																																	心房颤动 , 
																																																																	脑卒中 , 
																																																																	危险因素  
																																  
															 
																												
														
														
															
															    																	收稿日期:  2023-01-06
															    															        
															    															    															 
														 
														 																											    																											
													
												 
												
												
												
													
														
															
																
																																																																																																										
																					[1] 
																					梁霄① 尹昱② 李春晓① 李慧① 吕红香① 赵振彪②. 延续性照护模式在脑卒中康复中的研究现状*  
																				 
																																																																																																																																																
																					[2] 
																					战梅① 贾澄杰①. 揿针治疗脑卒中后面部浅感觉障碍的效果观察  
																				 
																																																																																																																																																
																					[3] 
																					陈枫① 亚·娜仁① 甄作睿① 张文萍① 单婷婷① 姚恩生②.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及临床价值*  
																				 
																																																																																																																																																
																					[4] 
																					杨倩① 周竹①. 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血管疾病非传统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  
																				 
																																																																																																																																																
																					[5] 
																					马瑶① 李洁① 李亚琪① 韩淑花①②. 乌鲁木齐3 519例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6] 
																					马罕怿① 许林玲② 陈朝明② 熊先亭①. 手法康复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7] 
																					张秀波① 王潇琳① 杨秀珍① 孟玉春① 霍玲芝① 张慧新① 刘丽① 王兰兰①. 基于赋能理论的奥塔戈运动锻炼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跌倒恐惧的效果研究*  
																				 
																																																																																																																																																
																					[8] 
																					韦必成① 陈婷① 廖伯年①. 特色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研究进展  
																				 
																																																																																																																																																
																					[9] 
																					高竹颖①. 调衡屈伸肌电刺激与“阴阳平衡”理论探析  
																				 
																																																																																																																																																
																					[10] 
																					玄丽娜① 李平① 董恒① 徐西元① 陈爱民①. 温通柔筋法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  
																				 
																																																																																																																																																
																					[11] 
																					林家宇① 孙书勤②. 基于经筋理论的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12] 
																					胡洪菱① 姚芬芬① 陈俊炎① 刘摩① 郭海艳① 陈影① 杨秋玉①. 经颅直流电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13] 
																					高宁① 王倅旭②. 右美托咪定对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炎症指标及镇静效果的影响  
																				 
																																																																																																																																																
																					[14] 
																					汪婷婷① 崔晓① 周翠侠① 史骏超① 樊文朝① 陈悦琦①. 针刺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效果观察*  
																				 
																																																																																																																																																
																					[15] 
																					步衍兰①. 针灸联合推拿对脑卒中后肩关节痛患者疼痛及关节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