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托必利结合雷贝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任燕① 罗迪① 牛丽娜①
①北京市健宫医院脾胃病科 北京 100031
Effect of Itopride Combined with Rabeprazole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with Reflux Esophagitis
REN Yan, LUO Di, NIU Lina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Beijing Jiangong Hospital, Beijing 100031, China
摘要 目的:探究伊托必利联合雷贝拉唑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实际效用。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9月于北京市健宫医院治疗的10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n =54)仅采用雷贝拉唑治疗,观察组(n =55)则采用伊托必利与雷贝拉唑联合疗法。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康复情况、食管动力学指标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显著优(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评分及立位、卧位及总反流时间百分比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OQLI)评分、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伊托必利与雷贝拉唑的联合应用能够改善食管动力学,加速患者康复进程,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在治疗有效性上展现出优势。
关键词 :
伊托必利 ,
雷贝拉唑 ,
反流性食管炎 ,
不良反应
收稿日期: 2025-06-18
[1]
叶敏① 魏海翔① 姜闽英①.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辅助应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的效果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8): 117-120.
[2]
杜娜① 朱辰辰① 尚青青① 毛海燕① 李晓云① 张玉琢① 刘杰② 杜囚鹏①. 加味栀豉温胆汤结合雷贝拉唑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6): 25-28.
[3]
陈秋莹① 陈和珍① 杨陆涛①. 浓缩生长因子对慢性创面愈合情况及创面组织生长因子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5): 5-9.
[4]
冯玉燕①. 奥希替尼联合培美曲塞和顺铂一线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4): 40-44.
[5]
陈仙平① 吴鹏①. 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与猪肺磷脂注射液联合治疗NRDS的效果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3): 9-12.
[6]
赵习玲① 张小娟② 宋淑玲③ 王枭龙① 郭辉芳①. 环磷腺苷葡胺联合美托洛尔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心功能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3): 5-8.
[7]
潘连娣① 俞建华① 谢丽洁①. 扶正祛邪养阴方联合NP方案、信迪利单抗治疗气阴两虚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2): 64-68.
[8]
陆相前① 周潇萌②. 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联合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2): 73-76.
[9]
刘涛① 杜海龙① 谢坛林①. 达格列净联合托拉塞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1): 17-21.
[10]
王秋林①. 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阳虚水泛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观察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0): 24-28.
[11]
喻燕芹①. 鲜益母草胶囊联合地屈孕酮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0): 56-59.
[12]
李夏芬① 彭海燕①. 中药敷贴对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0): 86-89.
[13]
李智明① 葛洪亮① 柳毓文①. 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 68-71.
[14]
鄢平平① 熊星辉①. 贝伐珠单抗联合TP方案化疗对晚期子宫颈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9): 10-14.
[15]
宋正雷①. 蠲痹汤加减辅助治疗肩周炎寒湿痹阻证患者的效果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9): 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