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类药物在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心律失常中的研究进展 |
于蕾① 刘赢② |
①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 山东 济南 250100 ②山东省康复医院康复科 山东 济南 250109 |
|
Research Progress on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s |
YU Lei, LIU Ying |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Jinan Third People's Hospital, Jinan 250100, China |
|
摘要 随着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结论指出其不仅在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良好血糖控制效果,并且对非糖尿病,尤其是存在心力衰竭的患者,具有优异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可通过多重机制来显著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目前上市的SGLT2i药物包括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均有应用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相关报道,其作用机制涉及影响离子通道、提高心脏对能量利用效率、减少脂肪酸积累等多个方面。该综述旨在通过回顾近些年的相关文献,重点分析SGLT2i在防治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并以期为未来进一步阐明SGLT2i在不同心律失常类型中的应用潜力提供参考。
|
|
关键词 :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
收稿日期: 2025-03-17
|
[1] |
纪俊霞① 王元① 段伟刚① 王岩②. 中医外治法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9): 170-173. |
[2] |
何紫千① 曹苏岩① 张伟伟①. 多巴酚丁胺联合硝普钠对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7): 31-35. |
[3] |
李细女① 敖辉平① 康文龄① 蒋芳① 刘桃英②.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血液透析合并慢性心衰患者中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7): 19-23. |
[4] |
张丹① 裴珮②. 基于症状管理理论的慢性心力衰竭运动恐惧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7): 147-150. |
[5] |
柳峰① 王兴荣① 张龙① 阮仁正① 张越① 倪小军① 金凤① 王飞①. 益气温阳利水方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对阳虚水泛型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5): 30-34. |
[6] |
陈旭松① 简春燕① 彭畅第① 李山岳① 吴一帆①. LCZ696对HFrEF及HFmrEF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4): 24-30. |
[7] |
赵习玲① 张小娟② 宋淑玲③ 王枭龙① 郭辉芳①. 环磷腺苷葡胺联合美托洛尔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心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3): 5-8. |
[8] |
刘涛① 杜海龙① 谢坛林①. 达格列净联合托拉塞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1): 17-21. |
[9] |
黄家华① 孙勇②. 生脉注射液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和呋塞米治疗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的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1): 63-67. |
[10] |
刘善湖① 贺骞① 刘裕忠①. 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rhBNP治疗老年HFrEF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0): 6-10. |
[11] |
郑浩然① 石首军① 丁斌俊①. 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0): 95-98. |
[12] |
徐旺① 罗刚① 梁会英②.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达格列净治疗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的效果及预后*[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8): 36-40. |
[13] |
杨锋① 陈琪① 唐莹芳①.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螺内酯对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8): 40-44. |
[14] |
谢丽堃① 孙清平② 易超亮②. 24 h动态心电图在一过性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6): 121-124. |
[15] |
陈春梅① 徐奕胜① 邹春生①. 血清CK-MB、NT-proBNP、Cys C联合检测在尿毒症合并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5): 146-15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