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评估前置胎盘患者生产时机及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
朱冬平① 朱丽群①
①瑞金市妇幼保健院功能检查科 江西 瑞金 342500
Clinical Value of Ultrasound in Evaluating the Delivery Timing and Postpartum Hemorrhage of Patients with Placenta Previa
ZHU Dongping, ZHU Liqun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Functional Examination, Ruiji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Ruijin 342500, China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前置胎盘患者生产时机及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瑞金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1月—2024年6月收治的前置胎盘患者11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评估前置胎盘类型、血流信号、异常血管情况。根据超声检查结果确定个体化的生产时机和方式,并记录产后出血情况。结果:116例前置胎盘患者中,完全性前置胎盘占39.66%(46/116),平均生产孕周为(36.47±0.52)周,均采用剖宫产分娩;部分性前置胎盘占33.62%(39/116),平均生产孕周为(37.05±0.48)周,均采用剖宫产分娩;边缘性前置胎盘占26.72%(31/116),平均生产孕周为(37.62±0.35)周,其中14例行剖宫产,17例行阴道分娩。胎盘厚度>4 cm、血流信号丰富、存在异常血管患者的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胎盘厚度≤4 cm、血流信号正常、无异常血管患者(P<0.05)。结论:根据超声检查评估患者的前置胎盘类型、血流信号、异常血管情况可指导临床合理选择生产时机和方式。
关键词 :
前置胎盘 ,
超声检查 ,
生产时机 ,
产后出血
收稿日期: 2025-01-07
[1]
许冬根① 袁子然① 刘凤玲①. PDCA循环模式的品管圈活动护理在子宫附件超声检查中的应用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5): 85-89.
[2]
王珺① 徐颖① 李萍梅①. 生化汤加味联合卡贝缩宫素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对应激指标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0): 65-68.
[3]
吕梦琴① 黄丽敏① 万和平①. 葡萄糖酸钙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双胎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20): 133-136.
[4]
张戈①. 防波堤样缝合术在前置胎盘产妇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7): 128-132.
[5]
沈菲① 朱义芳①. 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宫缩乏力性PPH的效果观察*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5): 14-17.
[6]
李萍梅①. 益母草注射液联合马来酸麦角新碱及缩宫素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5, 22(14): 105-109.
[7]
魏伟① 庞恩翠② 张俊红② 刘洁③. 改良Hayman缝合术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及对卵巢恢复的应用效果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8): 25-29.
[8]
沈丽丽①. 乳腺癌患者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8): 152-156.
[9]
叶丽卿①. 不同剂量的氨甲环酸在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效果及其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分析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7): 10-14.
[10]
邱亚① 王薇②. 前列腺癌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36): 185-188.
[11]
鲍彩霞① 李丽娟②.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宫缩情况、血液指标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33): 155-158.
[12]
李瑶瑶① 王爱萍② 周勤仙① 谭丽平① 张小芳①. 宫腔单球囊联合葡萄糖酸钙在剖宫产术中预防产后出血的应用效果*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32): 113-117.
[13]
黄节红①. 护理行为感知对未足月前置胎盘期待治疗患者心理健康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26): 90-94.
[14]
刘美华① 彭黎群② 钟瑱①. 联用马来酸麦角新碱与卡前列甲酯栓在防治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21): 57-60.
[15]
王珊① 张劲宜① 李月芬① 刘俊①. 预防性使用氨甲环酸减少高危妊娠剖宫产出血的临床观察*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17): 41-45.